老师的书房|陈佳妮:在阅读中享受穿越时空的体验

+

Body

编者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房,不仅是放置书籍的有限空间,更是理想的燕居之室、读书人的精神角落。置身其中,思绪已然飘至无限的大千世界,思想在此碰撞,灵感在此生发,可贵的精神气质在此熠熠生辉。

本学期,中文系(珠海)将连载“老师的书房”系列文章。本期推送,邀你一起造访陈佳妮助理教授的阅读空间,品味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审美价值和思想之光。

Image removed.

 

我的阅读:对古代文学的喜爱是一个循环

对于书籍的喜爱,陈佳妮老师经历了一个循环。

在童年时期接触《红楼梦》,在少年时期钟情外国小说,青年时期又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古代文学。“大概就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接触到《红楼梦》的原版,”这本书令当时小小年纪的陈佳妮有了很深的感慨,“直到现在,我每隔一段时间可能还会拿出来翻一翻。”

初中阶段开始对外国文学感兴趣,“可能是因为觉得故事性很强,非常地扣人心弦,情节也很惊心动魄,比如说《三个火枪手》之类的小说。”但是到了高中以后,慢慢又回归到古代文学。

在成长的过程中,以不同的心态去读偏重于情感表达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看法。“好像又跳回到对古代文学的一个热爱。”

 

我的学术:如何处理文献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在求学和教学的过程中,陈佳妮老师比较明显的感受是,“我们有的时候对文献学和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文献和文学,有点过于地割裂了。”

去看古代的东西,其中很多其实是文本。中国先秦文学中的诸子百家偏哲思,史记是历史,并没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文学文本的存在,文学的自觉可能是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了,所以会说应该用文本去概括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文献。

中国古代的很多的资料,不能说它是文学资料还是历史资料、哲学资料,只能把它说成是古籍,是文献。所以在文献研究中奠定的一些基础对于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学、古代哲学都可以通用的,比如说对于版本的考察勘定,对于校勘,其实这是做任何方向的古代研究的一个基础。

“在学科上面,首先要了解这一点,现代西方汉学已开始从文学逐渐转向文本研究,这与中国古代相当大的‘文’的范畴这一事实是相符的,这可能是一个研究理念和学科分类上需要注意的一个小问题,关注它其中的关联性,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区隔这么大的。”

 

我的观点:“中国古代女性的教育是什么样子?”

谈及中国古代女性的教育和读书,陈佳妮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便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陈佳妮老师给我们指正了一个常见的误区——古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远低于男性,她说:“当然,一方面她们有自己的女德方面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她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接受的教育是和男性是相一致的。

接着陈佳妮老师举了一个历史上的才女例子进行补充说明,“中国古代的才女文化的存在已为学界所公认,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才女班昭。她本人续写了《汉书》,并且她的学生邓绥,也就是后来的和熹邓太后,也是熟读儒家经典。在家时邓绥的兄弟们都感叹于自己的妹妹竟然能够对于儒家经典掌握如此之熟练,所以他们有不懂的字句都会去问他们这个妹妹。

所以我们能从很多这种现实的记载看出来,其实中国古代女性对于儒家经典的涉猎也好,对于文学传统包括像从诗经离骚楚辞这一套脉络下来的主流文学文本的接受也好,其实都是比我们想象的或者说比后来我们所建构的他们受教育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她们也是一种以博学为主的奠基。”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古代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陈佳妮老师又引用了孙康宜教授的研究,表示中国明清时期出现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数量是超过当时这个世界所有民族的

“我们已知中国古代出现过数千名女性作家,她们或者留下诗文集,或者作品收入选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中国古代女性的教育史或者说阅读史、书写史。但是古代女性的阅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由男性文人为主体的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她们的很多阅读、创作经验体现的是女性去阅读男性经典文本,在同时在融入自己的知识情感、人生经历来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陈佳妮老师认为,很多古代的女性尤其是明清的闺秀,甚至是明代的名妓,她们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史上这么留下自己的芳名,有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受到的教育。

除此之外,她们在阅读上面的宽广度也是超过我们想象的。史书与诸子百家也好,诗词作品也好,这些都属于她们的阅读范围。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了她们确实存在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她们主要还是进行的是诗词写作,她们很少涉足小说戏曲,史学经学的专门研究以及相关的政论文章就更少了。这当然是时代造成的局限,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和知识,这一点也是可能大家要引起注意的。

 

我的享受:穿越时空的体验  

闲暇时,陈佳妮老师很喜欢看奇幻类的书籍,比如说《魔戒》《哈利波特》。因为是在闲暇的时间,既不涉及到自己的研究,也不涉及到知识面向的需求,所以这些奇幻类的书籍对陈佳妮老师来说就是一种time killer,可以打发闲暇时光。

至于具体的阅读感受,陈佳妮老师说 “它会让你进入一个新的意识环境,而你会感觉到你好像突然就跳脱了这种平常的人生和日常的生活,进到了另外一个时空。”

陈佳妮老师觉得文学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其实也在这里。如果不是专业的学者或者学生的话,它可以让人尝试更加奇幻的人生,去想象一些人类可能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突破一些局限性。“就像《西游记》里的猴子一样,他不断的要追求的就是突破他的局限,他刚开始说只是在花果山里当个猴王,后来发现人有生死,他又想在生死簿里边把自己给消名了,到最后他甚至想变成齐天大圣。”

对于探索未知,对于突破这种局限性的欲望,陈佳妮老师觉得自古至今都有。“当你看这一类书籍时,你同时也在感受平凡人生无法实现的经历,超越作为人的局限,比如时间和空间。这一实现的过程能不断拓展你的想象力,让你放飞幻想。” 

陈佳妮认为,文学满足了人生最本质或相当重要的一个层面,即——除了精神上的教养和灌溉,还能让你经历不同的生存,突破人类渺小存在的局限,让你的想象力把你带到一个完全浩瀚无垠的宇宙和无限的可能性当中。